天水圍,一個好聽的名字,香港濕地公園所在的地方,讓人想像是個水天一色、綠意盎然的地區。
天水圍在新界的元朗區,在我和友人去濕地公園抵達天水圍地鐵站的時候,意外的發現那裡雖然比九龍、港島開闊,卻還是有一棟棟高聳的、密集的高樓。當時只覺得自己少見多怪,香港哪兒不多房子?
後來我才知道,天水圍因為10年前開發為新市鎮時規劃不良,以及當時房屋政策的問題,導致該區的公屋【註1】非常多,居住人口比預期暴增,低收入、領取綜援【註2】、新移民家庭佔了非常高的比例。或許因為如此,這些年來天水圍傳出了不少家庭案件和自殺、販毒案件,被冠以「悲情新市鎮」之名。
這兩天連續看了許鞍華導演的兩部片,《天水圍的日與夜》和《天水圍的夜與霧》,雖然都以天水圍做背景,但其實是透過天水圍,呈現低收入階層小市民故事。所謂的「悲情新市鎮」,也只是全港底層的縮影而已。
《天水圍的日與夜》以平鋪直敘的方式,主軸由一對母子延伸,描繪中低層市井小民的生活以及香港真實社會環境的寫照:香港隨處可見的獨居老人、不到10坪大的居住空間、中五會考制度、教會文化、麻將文化、親族間微妙聯繫、家人間的相處等,如果不在香港生活的朋友想稍微瞭解這個階層香港人的生活的話,可以看看這部片子。
「The Way WeAre」是《天水圍的日與夜》的英文片名,取得很貼切。片子沒有什麼起伏,有的人覺得無聊,但我看來是很寫實的,生活不就是這樣?全片走向是偏正面而微溫的,然而我在看這部片子時,對於某些角色的處境,心裡卻總是往壞的(真實世界)的地方想,看完了也愉快不起來,畢竟美好的結局只會出現在故事裡,是吧?
《天水圍的夜與霧 》(Nightand Fog)講的是2004年一宗滅門血案的真實社會案件,發生在「中港家庭」、老夫少妻的組合中,先生不事生產、領取綜援為生,稍不順意就暴怒、動粗、對妻子性侵。聽起來這種故事不僅只發生在天水圍,不僅只在香港,台灣也時有所聞。編劇以倒敘的方式穿插主角往日在家鄉發生的事情,讓觀眾一路抽絲剝繭,瞭解悲劇是如何降臨的。最後一家四口死在血泊中,讓人感到嘆息,卻更心疼那些從家鄉出來的人們,臨行前抱著的衣錦還鄉的心情,最後在異鄉又落得怎樣的情景?
「你有沒有聞到從濕地公園那兒傳來的泥土味?還有草香?你看,再過一點,就是大陸了。」女主角閉上眼睛,朝那個方向深深的吸了一口氣。
【後記】照片是前年秋天在香港濕地公園及天水圍拍的。
【相關閱讀】
1.關於天水圍。
2.《天水圍的日與夜》預告片。
3.《天水圍的夜與霧》預告片。
【註1】公屋是由政府 或志願團體興建,出租給低收入居民的房子。更多說明可見維基百科。
【註2】綜援是「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」的簡稱,香港社會福利 制度中的一項入息補助,作為經濟上無法自給自足的香港市民的社會福利安全網。更多說明可見維基百科。
留言列表